閱讀心得: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

因為自己的專業比較偏向工程,因此在哲學方面的涉獵自然顯得貧脊,「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」這本書很早就列在我的必讀書單裡面,可是一直遲遲沒有時間仔細的研讀。這陣子剛好有點時間空出來,好好的來讀這一本羅伯特‧波西格(Robert M. Pirsig)在1970年代出版,號稱史上最多讀者的哲學暢銷書,也在此分享了一下我自己個人的讀後心得。

在此先聲明,這篇心得與網路上複製貼上的部落格廣告文不一樣,是我自己本人的讀後心得,也因為這是一本哲學的書籍,因此我的心得與見解不見得就會等於你自己的讀後感想,哲學觀點本來就是因人而異,不需要太在乎。或許十年後再回來重讀一次,又會有不一樣的觀點!讀這本書基本上我不建議一次讀完,至少分三次去讀它是比較洽當的,讓自己的頭腦有較多的思考與咀嚼的時間。

概述

這本書基本上分為前中後三段(我個人認為):

  1. 前段:作者帶著自己的11歲小孩(克理斯),與一對夫妻(約翰、希微亞)一起橫跨半個美國(明尼蘇達→加洲)。這一段最主要是在探討科技與藝術中間的分野(分別),利用二分法後帶出古典與浪漫的定義,兩者被定義如下:
  1. 中段:藉「夏托克瓦營」,由作者自己虛構出來的一個探討哲學的課程,引出一個稱為「斐卓斯」的虛擬人物。這一階段理論的重點在於更細部的探討古典與浪漫分類的細節,喜歡讀情節的人,也可以在這段慢慢的被暗示斐卓斯與作者具備某一種程度上的關聯。
  2. 後段:全面的探討「質素」的定義,並加入了更多非理論式的劇情,在這邊比較有戲劇性。例如:作者與克理斯之間的親情描繪、斐卓斯發瘋前與學院派的大佬對戰、作者的夢境與虛實間慢慢的混亂等,這部份被放在最後,其實會讓很多被前中段艱澀內容嚇走的讀者扼脕。

斐卓斯對於質素的前後期理解

斐卓斯認為質素是一種真實存在,但沒有人可以為其定義。沒有質素後美術領域就會崩壞,食物也會因為沒有滋味的質素而失去意義。質素存在而沒有辦法定義的實例:斐卓斯的學生普遍都覺得某篇文章很好,但文章怎麼好卻眾說紛云,沒有定論甚至說不出來理由(古典驗證)。如果一篇好的文章的理由是具備修辭學中推崇的語法,那麼只要某篇文章具備了修辭學中推崇的要素,那它必定是篇好文章?

早期對於質素定義的心智圖如下:

斐卓斯晚期認為質素是主體與客體的交會點。質素不是一種東西,而是一個事件。質素是主體察覺到客體時的事件。缺乏客體就不會有主體,由於主體對客體的意識源自於客體本身,因此質素是主客體有辦法互相意識到彼此的一個事件。質素不僅僅是主客體碰撞的結果,也是主客體本身從質素事件演繹出來的一種東西。質素事件是主客體的成因,大家確誤將主客體當成質素的成因。

晚期對於質素定義的心智圖如下:(其中智識化的定義是指:例如你看到有一棵樹,在你看到之前樹本身就是已經存在的事實(這就是:智識化之前),然而你看到這一棵樹的當下,你會認定它是樹,是因為你本身的智識去理解的(這就是:智識化之後)。

質素與老子道德經的對應(超妙的!)

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
無名,天地之始,有名,萬物之母。
故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,此兩者同出而異名,
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
無法定義的質素不是絕對的質素。
能被賦予的名,不是絕對的名。
命名之前,它是天地的起始。命名之後,它是萬物之母。
質素(浪漫質素)與其形式(古典質素)本質相同,成為古典形式時才被賦予不同的名稱(主體與客體),
浪漫質素與古典質素或可並稱為「玄」,從玄出發,向玄的深處探求,它通往萬物生命秘密的大門。

一些讀後的感想

  1. 不知道這段17日的旅程,裡面所有發生過的事情是否都是真實,這一點作者聲明的很模糊。
  2. 我沒有辦法知道作者與斐卓斯所有的遭遇,是否是真實的發生過,這一點作者聲明的很模糊。。
  3. 作者(也就是斐卓斯)故意寫出斐卓斯智商超過170,這一點我很存疑,但如果是真的,我個人對於這種很特意的臭屁不是很認同。
  4. 作者的知識真的很廣泛,例如在數位電子學領域的知識他都能很正確的描述,在化學方面例如飽和濃度後的結晶過程,也描述的很栩栩如生。
  5. 現在的社會太重視邏輯科學,導致於我們因為這樣的驗證思維,忽略掉很多發展的可能。例如你永遠也不可能用科學的方式,取解釋(或創造出)一幅畢卡索的抽象畫。
  6. 每一個經過科學驗證的結果(或解決方案)都只能存在於某一個時空(或某一種前題)下。換句話說,沒有永遠正確的真理、定理,例如一個實體,永遠只能在同一時間存在於一個地方,這個定理在21世紀的量子學的角度來看,慢慢已經成為過去。
  7. 亞里斯多德善於把萬物進行分類與切割(不斷的細分事務),認為可以透過現實解析出真理(思想),推崇雄辯術(但作者認為他另一面也過於輕視,把雄辯歸類在過低的類別:實用科學)。
  8. 柏拉圖認為思想構築成現實,追求善、全、統一、泛論,追捧性質偏向浮動的「辯證術」。
  9. 蘇格拉底是斐卓斯童年崇拜的英雄,但是斐卓斯在讀到柏拉圖《對話錄》中《高爾齊亞篇》(Gorgias),發現蘇格拉底用辯證術來摧毀雄辯術,感到憤怒與不齒。

其它

書中讓我覺得很哀傷的語句:

「你那時是真的發瘋嗎?」
他為什麼問這個?
「才沒有!」
心一驚,但克理斯的眼光亮起來。
「我就知道。」
他說。說完,他爬上機車,我們上路。

書中讓我覺得有希望的語句:

從現在開始,情況會好轉。人多多少少能直覺這種事。

克理斯在真實世界裡面最後遭到殺害。1979年11月17日星期六晚上八點,在舊金山禪中心(Zen Center)就讀的克理斯走出校門,被兩個黑人搶劫遭到殺害。讓我們再看一次11歲時的克理斯的照片,我想作者接下來的思考,應該會偏向追求人類、生命在哲學上的意義吧!謹致上我閱讀到此訊息時心裡無限的感傷。

質素 MetaphysicsOfQuality 斐卓斯 Phaedrus ZenAndTheArtOfMotorcycleMaintenance